百年新声讲座回顾丨年轻社会学者的田野笔记与世界想象
2025年6月11日下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百年新声”系列讲座优秀博士毕业论文专场在熊知行楼109教室顺利举办。本次讲座以“年轻社会学者的田野笔记与世界想象”为主题,邀请我系2019级博士毕业生卢鑫欣与萧泳红进行专题分享。讲座由李晓谕老师主持,孙秀林老师担任评议人,李正新老师莅临现场参与交流。两位博士的研究方向分别聚焦地图民族志与濒死的人类学研究,虽关注领域不同,但均体现出对现实经验的深度参与、对方法路径的系统思考以及对理论建构的积极探索,充分展现了社会学博士研究的厚度与广度。
萧泳红:地图民族志中的城市记忆与空间叙事

萧泳红博士的报告题目为《地图民族志中的城市记忆与空间叙事》。研究从一次古地图展览中观察到同一地点在不同时期地图中的显著差异出发,提出“地图不仅是中立再现,更是制度、文化与权力交织的视觉剧本”的基本判断。
在此基础上,论文构建了“地图民族志”这一跨学科研究路径,将地图视为田野资料、研究对象和理论分析场域。通过整理800余张澳门及世界历史地图(论文中精选使用150张),并按年代与用途进行分类,分析地图中符号变化背后的权力逻辑、地方秩序与知识结构。

研究揭示了地名从“蚝镜澳”到“Macau”的演变过程所映射出的文化认知与政治转向。1635年葡萄牙地图中被刻意强调的12座炮台与同期中国古地图对宗教建筑的突出呈现,分别体现出殖民政权的军事逻辑与传统社会的宗教治理重点。论文进一步讨论了麦卡托投影在全球殖民背景下的权力扩张效应,以及日方地图在地理信息缺失下对澳门位置的误标所反映的认知边界。
研究强调,地图既建构了城市空间的感知方式,也塑造了历史记忆的政治结构,为历史人类学、STS与政治生态学等领域提供了交叉连接的理论平台。未来研究计划引入QGIS叠图技术与口述史访谈,进一步推进空间技术与社会叙事的结合。
卢鑫欣:“情”与“理”之间:关于死亡的田野调查

卢鑫欣博士的分享题为《“情”与“理”之间:关于死亡的田野调查》,论文以北京与深圳两家医院为主要田野场域,围绕医患互动、家庭决策与照护伦理展开深入分析,试图理解“临终”如何在医疗、文化与制度交织下被组织与经验化。
选题缘起于导师讲座中对安宁疗护议题的关注,卢鑫欣博士在北京江海医院担任实习医生助理期间在与患者家属接触中逐渐形成了关于“家庭在死亡中的角色”这一核心问题意识。

分析框架最终聚焦于“道德人类学”视角,从死亡边界中的道德判断出发,探讨“好死”的文化规范与社会协商过程。写作过程中,研究面临理论结构与叙事细节之间的平衡难题,在社会学的分析深度与人类学的经验厚描之间寻求结合路径。田野笔记不仅成为资料采集的重要方式,也是分析过程中的思维工具,记录、反思与感知被持续并置。通过“陪伴式”的日常蹲点与持续的角色融入,研究得以建立信任关系,弥合正式访谈与实际经验之间的距离。

最后,在交流环节中,老师同学们围绕研究方法的选择、写作中的取舍、田野中的材料处理等问题踊跃提问,现场讨论气氛热烈。
此次讲座不仅系统呈现了两项具原创性与现实关怀的博士研究,也为在场师生提供了深入理解田野方法、理论建构与学术写作过程的宝贵经验。通过这场面对面的交流,大家进一步认识到社会学研究如何从真实世界出发,转化为有深度、有温度的知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