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14周年|第三届清华·中国社会调查学术研讨会
4月26日下午,第三届清华·中国社会调查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熊知行楼举行。清华·中国社会调查学术研讨会是社会学系校庆日的常设活动,为各位系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回家交流平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碰撞和学术成果的共享。本次研讨会由孙秀林教授和李晓谕副教授共同主持。



中华女子学院李敏教授以“基层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社区工作者职业认同研究——基于北京两个街道的调查”为题,深入探讨了社区工作者在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职业认同问题。通过对北京两个街道的实地调查,发现工作环境满意度、居民认可度、工作压力和团队协作均显著影响社区工作者的职业情感。强调通过制度赋能、组织革新、社会协同、个体激活等方式增强社区工作者的职业认同。

北京大学杨文辉助理教授以“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多重效应”为题,深入分析了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会出现政策目标效应、溢出效应等多重效应。通过对清洁能源环境政策执行的分析,发现政策执行显著降低了空气污染,提高了空气质量,但也降低了民众对于政府的信任,并从政策成本、政策参与两个角度分析了悖论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施芸卿研究员以“守护底线:转型社会学视野下的抚育焦虑”为题,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抚育焦虑的成因、表现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认为抚育私人化和抚育商品化下的儿童和家庭自主空间被挤占,童年与真实成长渐行渐远,为理解社会转型中的家庭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

中央财经大学孙薇薇教授以“迈向实践的医学社会学行动研究——基于实证案例的反思”为题,分享了她在医学社会学领域的实践经验。指出行动研究与常规研究之间存在较大区别,医学社会学不仅需要理论研究,更需要实践探索。认为中国农村老年人心理干预研究的成功,证明了社会学行动研究在当前中国基层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前景。号召大家多开展行动研究,推动学术研究真正实现经世致用之道。

上半场的点评环节,孙凤教授和吴清军教授分别对上述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呼吁大家继续关注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社会学事业和社会实践的发展。


中南大学吕鹏教授以“机遇、路口与选择——开展跨学科研究的一点体会”为题,分享了他在跨学科研究中的经验和体会。认为跨学科研究是社会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人工智能社会离不开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回顾了自己从人类群体行为机理复杂性分析、行为生命周期模型到社会系统模拟、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到今天关注的人类文明演化与国家关系各阶段的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李智超教授以“任务属性、考核情境与行政人员的执行偏好——基于隐患治理任务的离散选择实验”为题,深入探讨了行政人员在任务执行过程中的执行偏好问题。通过对隐患治理任务的离散选择实验,发现成本规避是主导基层官员偏好的支配性逻辑,排名竞赛强化成本偏好逻辑,上级督导强化风险偏好模式。系统回答了多重任务属性交织,如何影响基层官员执行偏好的问题。

浙江大学戴良灏副教授以“AI,‘替代’,与遮蔽性——一场社会学的想象”为题,以“什么工作会被AI替代”的发问开始,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AI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和挑战。认为AI技术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如就业替代、隐私保护、社会不平等加剧等问题。呼吁社会学界关注AI技术的发展,加强对AI社会学的研究,为应对AI技术带来的挑战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厦门大学许弘智助理教授以“农村居民疾病应对中的家庭责任伦理:疾病叙事与就医行为”为题,强调家庭是农村居民应对疾病风险的基础性单元,需要以此理解农村家庭在就医实践中的“韧性”。认为在中国“家本位”的传统之下,农村家庭应对疾病风险的韧性,是包括患者在内的家庭成员长期互动的产物,其中的家庭责任伦理有着复杂意涵。

下半场的点评环节,郑路副教授和洪伟副教授分别对上述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从不同的角度对报告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评价,认为这些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因社系同结缘,以校庆再相聚,以学术共交流。希望大家常回来、共进步,在各自的科研实践与学术道路中赓续发扬清华社会学的优良传统,砥砺创造中国社会学的蓬勃未来。
文字|钟宇
图片|聂楷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