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新声 社会学系列讲座回顾
汪建华:数字化与中国的灵活用工趋势
2025年3月6日下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百年新声”系列讲座第三期顺利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劳动关系副教授汪建华老师为大家带来了精彩分享。讲座主题为《数字化与中国的灵活用工趋势》,由社会学系李晓谕老师主持,何晓斌老师、李正新老师参与点评交流。
讲座概要
在讲座开篇,汪建华老师首先为大家辨析了“灵活就业”与“灵活用工”、“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两组概念。灵活就业是劳动者以灵活方式获取报酬的就业形式,灵活用工则是雇主区别于传统标准雇佣的工作安排。就用工关系而言,劳动关系是工业化的产物,具有经济从属性和人格从属性的特征;劳务关系中劳动者的经济或人格从属性则相对较弱。

劳动关系的形成深深植根于工业化进程之中。工业化大生产体制致力于在劳动过程中细化分工、稳定协作,劳动者深度嵌入于科层制管理体系,这为相对稳定的用工关系的形成奠定基础。劳动者与生产、生活资料分离,不得不依附于企业以维持生计;在劳动过程中听命于企业管理,经济和人格层面的双重从属性,构成了劳动保护合法性的基础。工业化大生产体制还催生大规模、同质化的无产阶级和组织化的劳工运动,国家对劳动者个体权利的立法和集体劳权的建构正是劳工团结与阶级妥协的产物。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企业开始寻求突破标准劳动关系的束缚,用工关系趋向灵活化。劳务派遣、业务外包等灵活用工模式应运而生,劳动者与组织的关系不再稳定,生产业务模块化、可拆解,组织市场的环境也更加多变。在劳工群体身份多元化、空间分散化的变化浪潮中,劳工运动的基础也逐渐被消解。但这种变革并非全盘取代了传统用工模式,多数用工关系依然保留着劳动关系的本质特征。

当下,数字化时代与平台生产方式的到来,对基于劳动关系的法律规制和监管体系造成更为严峻的挑战。商品经营资本的崛起,使得平台企业能够深度介入生产管理。淘宝、滴滴等平台不仅能够即时传递并操纵市场需求,更通过算法和数据不断重组劳动过程。平台生产方式使生产更分散灵活,为灵活用工的兴起奠定基础。
数字劳动平台的兴起使得劳动关系的认定变得更加复杂,出现“去劳动关系化”趋势。在数字时代的劳动中,生产资料、生计来源的变化挑战了劳动关系的经济从属性,劳动过程监管、工时规定等则挑战了人格从属性;多类型的服务交易平台催生出全职或兼职、派单或抢单等不同工作模式,进一步使用工关系呈现出多样化特征。用工关系转化和多主体合作用工则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关系认定问题。

中国的平台用工模式呈现出独特的复杂性。以外卖平台为例,众包、专送等模式并存,形成了多类型的用工模式和多主体的用工网络。数字化既带动大量平台用工,也带来各类平台运营支撑型工作的灵活用工,还进一步加剧了关联企业如制造业、物流业用工关系的灵活化趋势。这一过程在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带来新的挑战。

在提问交流环节中,老师和同学们就中国复杂的分包形式、劳动关系认定及内容生产平台从业者与外卖员的异同等问题展开交流,进一步丰富了大家对相关问题的理解与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