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通知公告 更多…
清华大学举行“李强教授逝世周年纪念暨‘社会治理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2024-12-18

清华大学举行“李强教授逝世周年纪念暨‘社会治理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12月12日是著名社会学家、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社会科学学院原院长李强教授逝世一周年的日子。为深切缅怀李强教授,继承李强教授遗志,探讨社会治理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李强教授逝世周年纪念暨“社会治理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于12月14日在清华大学熊知行楼多功能厅举行,80余位来自国内外的李强教授生前好友、同事、学生共同缅怀、参与研讨。会议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主办,中国社会学会社区研究专业委员会协办,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系主任应星教授主持纪念会。


应星教授


上午的会议通过领导致辞、“李强社会学论文奖”颁奖、主旨演讲等环节回顾了李强教授求知问道、知行合一和教书育人的不平凡人生,借以寄托绵绵哀思;下午的分论坛围绕李强教授生前关注的城镇化与人口流动、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社会治理和新清河实验等学术领域展开,用以铭记卓越贡献,传承其热爱的事业。


领导致辞


会议开始之初,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过勇,北京市海淀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王世松、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王天夫分别致辞。


过勇副书记全面回顾了李强教授在重建清华社会学和推动中国社会学学科发展上的开拓性贡献。他提到,李强教授在清华大学辛勤耕耘的 20 余载中,在知识体系构建、教材编写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倾注了巨大心血。李强教授密切关注重大时代性现实问题,多次在重要学术期刊及《人民日报》等权威报刊发表见解深刻的文章,并向中央有关部门提供极具价值的政策咨询报告。今后,清华大学将继续深化与社会各界的合作,支持和鼓励清华师生深度参与社区治理研究和志愿服务,传承李强教授做学问和育人的理念,为新时代社会治理贡献清华力量。


过勇副书记


王世松部长满怀敬意地表示,李强教授一生奉献于教育和社会事业,成果斐然,为我国社会学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是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之一。李强教授不仅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还为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工作提供了专业支持,其主持的“新清河实验”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区域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王世松部长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工作,海淀作为科技创新高地,在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如何实现经济、社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他对清华大学长期以来为海淀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表示衷心感谢,尤其是去年启动的“海·清”社区服务行动,使双方合作的更进一步,希望未来清华大学及各位专家能继续支持海淀社会工作,共同推动海淀发展。


王世松部长


王天夫院长在致辞中回忆了李强教授在重建和发展清华社会学系过程中付出的巨大努力。李强教授不仅在物质上为社会学系奠定了基础,还在精神上、学术上引领了清华社会学的发展,同时对改革开放后社会学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领导作用,对全国社会学领域的后辈给予了大力支持。李强教授在学术研究方面成果卓越,从分层研究拓展到农民工、社区研究和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其主持的“新清河实验”更是具有开创性意义,既承继了老清华社会学的传统,又开创了对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问题的新思路。王天夫院长强调,李强教授的精神和学术遗产是清华社会学学科、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和整个中国社会学界的宝贵财富,清华社会学人将永远铭记并传承下去,努力推动社会学学科不断发展。


王天夫院长


“李强社会学论文奖”颁奖


领导致辞之后,是2024年第一届“李强社会学论文奖”颁奖典礼。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应星教授向参会人员介绍了“李强社会学论文奖”评奖活动设立的背景与设立该奖励金的初衷,并宣读了获奖名单。获得“李强社会学论文奖”优秀论文奖的有2名同学,分别是博士生组:卓唯佳,获奖论文题目是:《机构养老的合法化:家庭与机构的协作》;本科生组:周浩宸,获奖论文题目是:《空旷的救助站:社会资本怎样影响中国救助站的利用率?》。


获得“李强社会学论文奖”提名奖的有2名同学,分别是博士生组:王阳,获奖论文题目是《士绅的突围:宋代中国的精英转型》;硕士生组:胡卓炯,获奖论文题目是《从“应急手段”到“常规技巧”——中国政府基层统计工作中的抽象与还原》。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王天夫教授为获得“优秀论文奖”的同学们颁发获奖证书。


在此特别感谢为此次评奖活动辛勤付出的来自学界的各位专家(排名不分先后):刘爱玉、刘能、吴愈晓、王庆明、张文宏、刘精明、孙秀林、应星、郑路、杜月、陈宇琳、刘子曦、卢春天、赵延东、朱斌、向静林、肖林、梁玉成。


王天夫院长为获得“优秀论文奖”的同学们颁发获奖证书


主旨演讲


颁奖仪式过后,吉林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匡亚明卓越教授邴正,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光金,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李迎生,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特聘教授刘欣,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教授景军,香港科技大学荣休教授丁学良先后发表了主旨演讲。


邴正教授作了题为《现代化的多样性与东亚现代化发展》的演讲。在学术演讲开始之前,他深情回忆了与李强教授的初次相识和长达 37 年的深厚友谊。在缅怀老友的同时,邴正教授系统分析了现代化的理论与东亚现代化的实践。邴正教授指出,现代化进程呈现出多样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模式受多种因素影响,存在显著差异。邴正教授详细阐述了西方现代化模式、中东石油国家模式、日本及东南亚四小龙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等的特点,并分析了拉美、非洲等国在现代化道路上遇到的问题。他强调,东亚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重视传统与现代结合、社会团结与合作、精神文化因素、创新发展以及和平发展等共同特点,各国应加强合作,探索适合本国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邴正教授


王延中研究员以《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的创新发展》为题展开演讲。他首先对李强教授的逝世表达了沉痛的哀悼,并且高度评价了其为我国新时期社会学发展建设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之后,王延中研究员结合自身多年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体会,深入阐述了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创新发展的特点。他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强调民族工作中精神力量建设的重要性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意义。王延中研究员还结合自己的研究深入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历史观及其对民族工作的指导作用,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方向。


王延中研究员


陈光金研究员以《数字社会治理的新趋势与新要求》为题聚焦数字社会的治理。他首先高度肯定了李强教授在社会治理领域的成就。接着,陈光金研究员简要介绍了中国互联网从门户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再到智能物联时代发展历程,展示了互联网发展的迅猛势头及其对社会的深远影响。他提出,数字社会治理包括对数字社会的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数字化两个层面,前者关注数字社会的整体治理,后者强调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他强调数字社会治理在提高政府治理效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算法偏见、数据安全等诸多挑战,应遵循党的领导、信息安全、多方资源整合、主动治理和智慧治理等原则,加强重点领域的治理以规避负面问题,回应社会诉求和化解社会矛盾。


陈光金研究员


李迎生教授在《发挥社会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中的专业优势》的演讲中,首先表达了对李强教授的深切怀念,分享了自己从李强教授那里获得的宝贵知识和终身受益的教导。李迎生教授深入阐述了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中的独特价值和重要作用。社会工作在价值理念、理论视角、过程方法和效能发挥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新征程上,社会工作肩负着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助力党执政为民和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五大历史使命。在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中,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是关键,通过先进理念的引领、建立党政、社会协同机制与党建引领社会实务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中的专业优势,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发展。


李迎生教授


刘欣教授分享了《中国转型社会的双重分层体系与分层机制》的研究成果。他在演讲中回忆了与李强教授交往的过往,以及在学术研究中得到的李强教授的指导和帮助。在演讲中,刘欣教授介绍了经典分层研究思路,包括马克思和新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所有权问题,以及韦伯和新韦伯主义关注的支配关系的问题。他指出,在当前转型社会中,混合经济体所有制部门的分割使经典理论及后续的思路面临挑战,为此他尝试通过逻辑一致性整合、宏观微观制度结合以及支配与利益分配的整合做了三种整合以弥合这种分割。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与行政性支配服从关系和市场性的支配服从关系相呼应的是双重分层体系与分层机制,他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这一框架在不同社会中的适用性,展示了其对揭示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和机制的重要意义,为深入理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提供了新的视角。


刘欣教授


景军教授以《前驱波——底层精英概念与李强对中国农民工的社会学研究》为题,回顾了李强教授在农民工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他首先讲述了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复建的历史,特别强调李强教授在其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他将李强教授的社会学研究脉络概述为关乎社会正义和社会运行的社会分层、社会流动和社会治理研究,指出其社会流动研究的焦点之一即是农民工。李强教授从阐释“底层精英”这一概念出发,建议“开辟流通渠道,使农民工中素质较高者有流入上层的机会”“取缔户口制度对农民在城市就业的这种‘集体性排它’性限制”。景军教授认为,自李强教授提出并阐释“底层精英”概念以后,中国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不断涌现,借用物理学的一种说法,可以说李强教授创议的“底层精英”概念为建构扎根本土的一种中层理论起到了前驱波作用。而且,李强教授自己以及与别人联合创议的有关问卷调查的中国人“心理二重区域”、城市居民收入的“先赋因素”、农民工汇款的“水渠效应”、“碎片化利益群体”、“能动社会”以及“无机会群体”其他概念和学说,都有前驱波作用。尤为重要的是,李强教授的做人之好与他的治学之妙是相映生辉的,这正是今天我们纪念和致敬他的意义。


景军教授


丁学良教授通过视频发言分享了《若李强健在,他会继续研究的几个问题,我会如何助力他?》这一话题。他在发言中首先表达了对李强教授的深切怀念,回忆了与李强教授多年来在学术交流中的交流和共识,这些回忆中充满了对往昔的感慨和对未来如何延续李强教授研究的期盼。丁学良教授认为,李强教授如果健在,第一,定会继续深入研究退休金制度,鉴于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完善退休金制度不仅是学术课题,更关乎社会公平与稳定;第二,会继续关注社会流动问题,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如何解决寒门子弟社会流动渠道变窄的问题,提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进方案至关重要;第三,李强教授一直重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特别是海外留学经验对中国教育和学术发展的推动作用,后续希望广开渠道加强海内外学界的交流与合作;第四,李强教授非常重视统计数据的可靠性的,在大数据时代,准确可靠的数据是科学研究和决策的基础,希望学生和青年学者们在数据的使用过程中尽可能求证、求真。


丁学良教授


在主旨演讲结束之后,李强教授的夫人张华女士进行了发言。她深切怀念了李强教授生前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代表家人感谢了学校与学院领导、社会各界对李强教授的悼念和对家属的关怀、帮助和安慰,向获得“李强社会学论文奖”的同学表示了祝贺,对负责《李强全集》编纂工作的老师和同学致以谢意。张华女士深情地说:李强他爱他的教师岗位,他爱他的毕生学习研究的事业,他爱社会学专业,他爱清华大学,他爱你们每一个人。现在,李强一生追求的社会学事业正在蓬勃发展,后继有人,愿李强老师在天堂安息了。


张华女士


《李强全集》编纂进展汇报


在下午“社会治理与发展”学术研讨环节开始前,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刘精明教授向参会学者汇报了《李强全集》的编纂进展。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下,成立了以张翼、王天夫为主任的编纂委员会和李强教授学生、博士后为主的编纂工作组,还聘请了三位博士为博士后工作人员,专门从事李强教授学术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目前,《李强全集》编纂工作进展顺利,已经统计和收集到的论文、著述等总计有480余件,字数540余万字;同时正在建立和完善“《李强全集》文献系统”数据库,该数据库未来将具备查询、上传、下载、关联等多种功能,既可以满足编纂工作组的工作需求,还可以供学界同仁和后学者查询和浏览李老师的学术资料。《李强全集》整体框架包括早期学术研究、社会分层与社会结构、农民工与城镇化、社会治理与社区治理、老年社会研究、社会运行思想、学科建设与发展以及其他学术思想、年谱和学术活动等八个模块,计划编纂十八卷,一卷一册。

刘精明教授


“社会治理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分论坛


“社会治理与发展”学术研讨共设“城镇化与人口流动”“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社会治理与新清河实验”三个主题分论坛。


“城镇化与人口流动”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宇琳副教授主持。她回忆了在李强教授引导下进行博士后研究、探索将人居环境与社会学相结合的历程。


陈宇琳副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王春光研究员以《新生代农民工、半城市化与城乡两栖:新型城镇化的困境和出路》为题,深入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和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梳理了从新生代农民工到半城市化以及现代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他指出,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在城市生活和工作,但在社会福利、公共服务获取等方面仍面临诸多限制,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这种 “半城市化” 状态对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他强调,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政策层面入手,打破户籍等制度性流动障碍,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加速城乡融合。


王春光研究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尹稚教授以《告别伪职住平衡,改善通勤环境,推动充分就业》为题进行了分享。他从城市规划视角出发,探讨了城镇化进程中职住平衡问题。他指出,当前城市发展中,中产及以下群体的职住平衡问题尤为突出,不合理的城市布局导致通勤时间长、生活成本增加等问题。他以北京等城市为例,分析了城市功能分区和交通规划对职住平衡的影响,并提出应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实现工作地与居住地的合理匹配,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安居乐业。


尹稚教授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叶鹏飞教授聚焦《农民工职业发展的问题与路径探讨》,运用大量实证数据研究农民工社会流动问题,深入分析了农民工在就业、收入、职业发展等方面面临的困境及原因。他指出,农民工在城市中往往从事低技能、低工资的工作,职业晋升空间有限,社会流动困难重重。他认为,应当从提升整体职业地位、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和促进职业流动等方面完善社会政策,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促进其社会流动。


叶鹏飞教授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邱泽奇教授对三位学者的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他充分肯定了三位学者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并指出,中国的城镇化还处在发展的进程中,其中人口流动问题和城市的建设与构造等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和个体利益等多个方面,需要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综合的政策措施来总结经验和回应社会群体的基本诉求,提出更多好的解决方案。他强调,学者们应继续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


邱泽奇教授


“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何晓斌长聘副教授主持,他回顾了自己在求学过程中与李强教授的从游经历,并重点介绍了李强教授在社会分层与流动领域的一系列教学和研究工作,表达了对李强教授的感恩和怀念。


何晓斌长聘副教授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吴愈晓教授分享的题目是《“三元社会结构”?——中间阶层认同的城乡比较研究》,他在发言中回忆了李强教授的社会分层课程对他开展社会分层研究的启发,并从主观阶层认同的视角描绘了李强教授曾经提出的“三元社会结构”。他通过机器学习方法识别了中国城镇人口、流动人口和农村人口中间阶层认同的主要因素,以及这三个群体主观中间阶层的特征差异,发现这三个群体的主观中间阶层认同差异验证了李强教授的“三元社会结构”理论,流动人口作为“三元社会结构”中的一元,混合了“城”和“乡”的元素,这一群体在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城乡融合战略中的角色和功能需要深入探讨。


吴愈晓教授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李煜教授分享的题目是《人生态度的类型学分析——基于失范视角的结构分析》。他以“内卷”“躺平”“佛系”等流行词切入,认为需要一个没有“社会心态”那么抽象但又不是特别具体的概念来概括,他将其称之为“人生态度”,并借助默顿在越轨理论中提出的文化目标和合法手段两个维度尝试对“人生态度”进行类型学分析,划分了内卷或反内卷的五种人生态度类型。基于这些发现,他指出走出内卷的出路是重新构建文化目标。


李煜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朱斌副教授分享的题目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城镇社会分层结构变迁(2003-2023》。他围绕分层形态中产化、阶层地位结晶化、阶层关系结构化、封闭机制关系化四个方面,利用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城镇的社会分层结构变迁。他的研究认为,随着更多农民进城,城镇社会结构并未快速中产化,自雇成为新劳动力的主要去处;阶层地位结晶化在2003-2013年之间快速完成;阶层关系相对复杂,但大部分指标支持结构化的观点;封闭机制也趋向于关系化。

朱斌副教授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孙凤教授对上述三位专家的学术报告进行点评。孙凤教授首先表达了对李强教授的缅怀和追思,并表示李强教授在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领域做出了重要的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她认为,吴愈晓教授使用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对主观阶层认同的判断更加准确,同时她指出阶层认同应该是和经济周期相关联的,希望能够继续看到采用大数据方法对主观阶层认同的变迁研究,观察不同经济周期下阶层认同的变化。她肯定了李煜教授对人生态度研究的重要意义,因为这关系到进入富裕时代以后如何确定自己的人生意义,如何制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如何让自己以及社会的文化和精神生活跟上物质生活的发展,这都需要深入思考,同时不同类型人生态度的成因和后果也值得继续研究。对朱斌副教授的社会分层结构变迁研究,她重点关注了其中的文化变迁,提到在文化变迁里,阶层关系结构化体现了一种同源性特征,比较高的社会阶层就更趋于具有高品位的文化生活,同时她也肯定了社会结构变迁研究对我们观察和捕捉社会结构变化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孙凤教授


“社会治理与新清河实验”分论坛由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谈小燕副教授主持,她总结了自己亲身参与新清河实验的十年历程,表达了对李强教授的感佩与怀念。


谈小燕副教授


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社会学名誉教授韩相震以《区块链技术与基层治理创新》为题,从中西方不同角度重新理解并发掘了新清河实验的全球性意义。韩教授认为,新清河实验之所以具有全球性意义主要有四个原因,第一是实验本身由学术知识分子牵头领导;第二是它并非国家行为或市场行为;第三是它提高了居民的参与和决策能力;第四是它接近于公民社会的视角和一种解放模式。同时,韩教授从中国历史转型的背景下分析了基层社会治理与波兰尼大转变思想的联系,认为中国的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一个模范的样本。发言最后,韩教授提出了将区块链技术引入城市区域治理和提升公民社会力量的途径,认为区块链技术可以为公民提供系统和全面的行政管理参与渠道,并且能够做到充分尊重个人意见和公正透明。


韩相震教授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罗家德教授发表了题为《智能化社区营造——以养老助残动员机制为例》的演讲。罗教授围绕AI怎么融入基层社会治理这一核心主题为大家讲解了智能化社区营造的不同实验,并分享了自己为此设计的四套软件,分别是“社造助理”“社区营造小助手”“蓝钮助手”“社区大数据后台”。通过对软件功能的讲解,罗教授阐明了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语言模型的重要性,提出了利用AI进行工作流程再造的核心思想。同时,罗教授认为人工智能运用在养老和助残领域中可以发挥十分重要的推进作用,以智能化技术、社区、工作人员为基础搭建成的工作服务机制,能够更好地动员社会力量,进而帮助社区和服务机构做好养老和助残工作。


罗家德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肖林副研究员以《社区协商与社会组织:案例比较分析》为题,将新清河实验与其他社区的协商案例进行了比较。肖林副研究员从社区治理在城市化背景下的利益分化、价值多元、高流动性和异质性出发,讨论了社区行政化程度加深后,社区协商和居民自治等活动的开展都存在“精力不足”的状况。同时,他认为社区中还存在着参与不均匀、合法性与有效性、“暴政”与“民主”、居民权利的“形有实无”等现状。肖林副研究员提出了社区协商的分类标准,并认为可以在合法性、公共性、专业性、有效性、持续性五个维度上进行社区协商的比较。最后,肖林副研究员为大家介绍了“开放空间会议技术”,他认为从开放空间会议中既可以获得更多创新和议题,还可以逐渐地聚焦并产生下一步行动的组织方式,从而能够成为社区营造和建立新的社会资本的重要手段。


肖林副研究员


北京市海淀区清河街道党工委书记文思君对论坛发言进行了点评,文书记首先为大家分享了他与李强教授和新清河实验的交集过往,并表达了对李强教授的追思与怀念。文书记肯定了韩相震教授列举的东西方观点交融这一说法,他认为,韩教授提到的大丘市做的实质性实验可以促进居民参与到议事决策过程中,同时,文书记还邀请韩教授也关注一下北京类似的系统和APP。文书记认为罗教授的实践和实验为大家提供了新鲜的思路,并分享了清河地区正在推进的AI和政府相结合的模式,街道将居民在基层需要办理的业务全部人工智能化,极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文教授认为肖林副研究员对社区协商和社会组织的回顾十分有价值,希望肖林副研究员能够在议事效果的指标体系建立上多多提供帮助。最后,文书记为大家分享了基层的工作和诉求,并希望在场的老师和同学能够更多地参与到社区工作中,关注清河地区的发展。


文思君书记


会议最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副主任郑路长聘副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他首先代表组委会感谢了精心准备的嘉宾、远道而来的学界同仁和辛勤付出的会务组,他认为,此次研讨会不仅是对李强教授的深切缅怀,更是社会学领域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的重要平台,为推动社会学研究发展、促进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重要契机,激励着学界同仁在未来继续探索前行。


郑路长聘副教授


会议在缅怀李强教授的纪念视频中结束。


李强教授的音容笑貌和对社会学界的巨大贡献将铭刻在大家心中、延续在未来社会学学科发展的进程中,成为激励后来者奋发向上、勇毅前行的动力。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0592

邮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海淀区清华园1号

邮编:100084

Copyright© 2002 - 2020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