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通知公告 更多…
新声丨新加坡国立大学师生学术报告纪要

2024-03-12


新声丨新加坡国立大学师生学术报告纪要


2024年2月29日,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系(Department of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NUS)部分教师和研究生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师生于熊知行楼109会议室开展一期学术工作坊。




第一单元的报告主题为“日常生活、搬迁和遗产中的关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王天夫老师主持会议开场,杜月老师和孙秀林老师担任评议人。


首先,新加坡国立大学的Ho Kong Chong教授分享了研究《社区层面的非正式伙伴关系:在朋友的帮助下》(《Informal Partnerships at the Neighbourhood Level: 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研究发现,新加坡约80%的居民居住在公共住房,面对政府的搬迁政策,非正式伙伴关系对他们尤为重要。在讨论环节,杜月老师和孙秀林老师分别就“这种非正式关系与朋友关系之间的区别”以及“这种非正式关系在何种政府政策下能够发挥作用”提问。




接下来,Vincent Chua教授以《两个新加坡:阶级隔离和对社会整合的呼唤》(《Two Singapores: Coming Apart at the Seams of Class and the Call to Network Diversity 》)为题作报告,探讨了新加坡社会网络中的阶级隔离现象。研究发现,社交网络的阶级隔离明显,学校加剧了这种分裂,而工作场所有缓解作用。研究强调了网络多样性对国家认同感的影响,并指出不同群体间的联系是重要的社会资本。在讨论环节,杜月老师和孙秀林老师分别就“社交网络的界定限制”以及“大数据算法对网络用户接收信息的控制和影响”两个因素提出了问题。




随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Daniel PS Goh教授进行了题为《香港、槟城和新加坡的孙中山纪念馆在遗产城市重塑中的文化翻译作用》(《The Cultural Translations of Sun Yatsen Memorials in the Remaking of Hong Kong, Penang and Singapore as Heritage Cities》)的报告。报告分析了孙中山多重身份的表现和这些纪念馆如何反映政治对文化的影响及城市重塑愿景。通过孙中山纪念馆,这些城市展现了遗产保护和城市重建中的竞争与合作。在讨论环节,杜月老师和孙秀林老师分别就“历史时期上述城市的独立性”以及“在选择文化对话时为何选择孙中山这一文化符号”两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第二单元的报告主题为“中国和新加坡人口结构的变化”


首先,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冯秋石教授报告了他的研究《中国即将到来的机构护理热潮》(《The incoming boom of institutional care in China》),文章旨在探讨近几十年来中国老年护理机构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以期对护理机构实现有效的管理。文章利用人口普查数据和长寿调查数据集分析老年人特征和数量预测,发现老年护理需求激增,特别是高龄、残疾、受教育程度高的群体。冯教授预计2060年护理机构老年人口将显著增加,强调关注老年护理质量和公平性的重要性。孙秀林老师对该预测中所选取的分析因素提出问题,并建议应关注老年护理机构中呈现出的公平性问题。



Mu Zheng教授作了题为《政治效能与生育意愿: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的调查实验研究》(《Political Efficacy and Fertility Intentions: A Survey Experiment Study in Hong Kong, Taiwan, and Singapore》)的报告,探讨了政治效能对香港、台湾和新加坡这三个政治体制不同的先进经济体中人们生育意愿的影响,并分析了这种关系如何受到个人政治态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发现政治效能在政治活跃地区如香港和台湾积极影响生育意愿,在政治不活跃的新加坡影响较小。因此,在政治声音有影响力的现代社会,促进公民参与政策制定可能是提高生育率的有效策略。孙秀林老师主要就研究设计的细节问题进行评议,杜月老师就“代际政治观念传递”这一话题与教授进行了延伸讨论。



接着,新加坡国立大学的Mo Yan报告了她的研究《新加坡老年人的科技参与:潜在类别分析》(《Technological Engagement Among Older Adults in Singapore: A Latent Class Analysis》),研究探讨了信息和通讯技术在老年人社交网络中的角色,尤其是对社会互动的影响。基于791名新加坡老年人数据,通过潜在类别分析发现四类ICT用户:传统、超级、中等和移动中心用户。这为提升老年人ICT使用和生活质量提供洞见。评议中孙秀林老师讨论了“数字分化”的研究结论,并提供了研究中逻辑回归模型和方法论设计的优化建议。



报告第三单元的主题为“租房,通勤和规划”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Gao Ding报告了《租赁生物政治学:住房金融化与同性恋主体的产生》(《Rental biopolitics: housing financialization and the production of the queer subject》)。他着眼于新加坡LGBTQ租户的经历,探讨住房金融化如何塑造非常规性别和性取向(酷儿)主体。这为研究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在酷儿主体化和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提供了新视角。评议环节中,杜月老师和Ho Kong Chong教授询问了离家租住的选择与性取向、家庭关系的相关性,与汇报人进行讨论。




随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Lee Chen En报告了题为《桥接通道:在线社区如何减轻通勤压力并联系在新加坡的马来西亚人》(《Bridging The Causeways: How Online Communities Mitigate Commuting Pressures and Connect Malaysians in Singapore》)的研究。在COVID-19大流行之前,每天有约40万人往返于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之间。对此他分析了社交媒体平台如何形成动态在线社区,通过分享实时信息,缓解通勤压力,提供拼车、住房和就业机会等实际支持,以及作为失物招领平台,有效连接在新加坡的马来西亚人。杜月老师进一步询问跨海通勤如何影响通勤者的生活及身份认同。



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Ho Zhi Wei的报告主题为《通过全球城市议程为新加坡建模》(《Modelling Singapore through Global Urban Agendas》),报告分析了新加坡如何作为全球城市典范崛起,并影响城市规划和治理实践。Ho Zhi Wei参考当代政策文件和档案记录,使新加坡被纳入全球政策网络和循环中的机制。他还通过考察国家行为者利用全球规划议程,通过政策组合和世界化过程定位他们城市的战略努力,进一步洞察全球城市议程如何被引用和采纳的途径。




工作坊在热烈的讨论和掌声中落下帷幕。未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系将继续保持友好交流,共同探讨城市治理、人口结构等领域的前沿议题,在互动合作中发展新观点、拓宽新视野。




图片丨李珈琳 聂楷芸

文字丨王小佳 王宁静 李珈琳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0582

邮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海淀区清华园1号

邮编:100084

Copyright© 2002 - 2020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