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通知公告 更多…
清华社会学师生学术沙龙第三期圆满结束!

2022-05-08


清华社会学师生学术沙龙第三期圆满结束!


2022年4月28日中午,清华社会学师生学术沙龙第3期在清华大学熊知行楼109会议室举行。清华社会学系李正风教授进行了题为“自然、科技与社会——对社会学研究及其走向的思考”的精彩讲座,并与社会学系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本次沙龙由社会学系副教授赵一璋主持,社会学系系主任王天夫教授出席,何晓斌、洪伟、李晓谕等多位老师线下参与。同时,本次活动通过B站进行了线上直播,反响热烈。


在沙龙的开始,李正风老师谈到本次讲座是从历史的维度,特别是科学技术对社会不断产生影响的角度来思考、审视社会学发展方向的。李正风老师首先谈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研究之间的关系,介绍了社会学研究中自然主义和反自然主义两种传统:前者是指尊崇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多样性的人类社会,在研究对象上关注“去社会化”的自然;而后者则主张人类行为的显著特征在于创造和表达“意义”,提倡“解释学的方法”或“反自然方法”,关注“去自然化”的社会。无论是“去社会化”的自然还是“去自然化”的社会,都预设了自然和社会的两分。



李正风老师指出,20世纪以来,人们开始不断反思自然与社会的两分,由此,李老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自然科学研究的“去社会化”是否可能,并分别探讨了研究方法的“去社会化”和研究对象的“去社会化”是否可能两个问题。李老师结合科学哲学以及科学社会学的发展历史,梳理了多位思想家的理论要义,并重点介绍了拉图尔和布鲁尔在如何看待自然、科技与社会的关系这一问题上的争论。



沿着布鲁尔与拉图尔的争论,李正风老师提出了第三个问题:如何看待自然、科技与社会的关系?李老师指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回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因为人以及由人构成的不同形态的社会,都离不开与“物”的关联。其次,我们还需要重新审视“自然”的观念,因为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纯粹的自然,而是被人类编码、受人类行为影响的“人工自然物”。在此基础上,李正风老师指出,资源禀赋、历史传统、群体愿景、组织力和行动力等因素会影响到自然和社会的关联形态,并推动知识与观念、技术与工具、组织与制度的发展变革。



在上述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李正风老师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新时代的社会学研究如何作为?李老师指出,自然和社会的关联形态是多样的,它既受到社会传统、可利用自然物等因素的限制;也是部分开放的、有选择和构造空间的。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发现社会事实,解释存在与变革的机制,另一方面要预见变革的方向并设计新的社会形态——这便需要社会学的想象力。李老师引用张之洞与福泽谕吉、贝尔与托夫勒的两个例子来说明社会变革的方向性,并指出社会学在社会变革中的引领作用。由此,李老师指出,鉴于科学技术在社会变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学要研究“以科技为基础的社会”,其研究视野不仅局限于历史和现实,而且更加关注社会与文明的未来发展。



李老师在讲座的结尾总结道,这样的社会学研究不是服务于科学和技术的工具,也不是冷眼旁观的“解释者和批评者”,而是不断成长的“知识社会”的感官和头脑。作为社会学的研究者,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使“感官”更加敏锐、“头脑”更具智慧。在科学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广泛的今天,我们在重新审视自然和社会的概念时,也许可以获得新的启发与思考。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80582

邮箱:skxy@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海淀区清华园1号

邮编:100084

Copyright© 2002 - 2020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