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学术系列讲座第二十讲“泛北极圈南端的山川守护者——鄂伦春、鄂温克猎人口述史田野中的反思”举行
2016年6月4日下午,香港理工大学教授、中欧对话中心主任于硕老师受社会科学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中心之邀举行讲座。于硕教授为我们介绍了泛北极圈南端的山川守护者——鄂伦春、鄂温克猎人,并带来了对鄂伦春、鄂温克猎人口述史田野的总结与反思。本次讲座系费孝通学术系列讲座第20讲,由中心主任张小军教授主持。
讲座还没开始,熊知行楼211会议室便挤满了前来聆听讲座的师生朋友。于硕教授首先介绍了五月份她带领香港本科生去内蒙古吉登嘎查进行田野考察的过程,主要目的是记录鄂温克和鄂伦春小人物的口述史。考察小组主要分为重构鄂温克和鄂伦春族祖先迁徙路线的“迁徙组”,重构家族谱系的“家庭组”,追踪村里最后一个打猎老人的“猎人组”,考察草场地权纠纷的“放牧组”和考察鄂伦春语言和鄂温克语言相似性的“语言组”等等。
放牧组遇到的草场之争是最为激烈的冲突。当地的草场被迫变成农业和林业用地;草场在没有征得牧民同意的情况下以极低的价格出租;租金不一定给到牧民手里;草地不够,牛羊就无法生长。于硕教授指出草场之争背后是权力之争,也是关于生于斯长于斯的生存权与现行制度设置剥夺产权之间的冲突。
另外,从边缘视角来看,鄂温克和鄂伦春人展现了其尊严。在大变迁的背景下,鄂温克人致力于保护自己民族的语言、音乐等文化,他们仍然维系着人—神—自然的信仰关系,他们的精神性一直都在。他们的打猎文化积累下来的规矩很好地保护了当地的山川环境,是难得的地方性知识。
讲座结束后,于硕教授和在座的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大家就群体人权的理论支持、行动人类学的可能性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